首页 > 协会活动 > 浏览文章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时间:2024年09月26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2024年8月24日,2024年(第六届)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隆重召开,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李惠民分析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减碳潜力,提出了建筑垃圾碳排放管理策略。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李惠民,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博士,曾在北京市延庆区生态环境局挂职副局长(2021-2023)。研究领域为环境政策与管理,在低碳发展领域具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作为《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的主要作者,曾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双碳”政策中的建筑垃圾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 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

  •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

  2.《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

  • 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

  •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

  3.《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 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坚持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动城市更新,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 20%。盘活存量房屋,减少各类空置房。

  • 加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控,到 2030 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 300 吨/万平方米。

  • 推进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分级利用,到 2030 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5%。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 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

  • 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建筑垃圾是“双碳”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减碳潜力

  1.系统边界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2.碳排放的主要环节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3.不同工艺碳排放数据分析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4.建筑垃圾资源化减排量(静态分析)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综合来看,每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减排潜力为:108.1-53.1+64=119万吨。

  5.建筑垃圾资源化减排潜力(动态分析)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高速建设情景中,预计到2060年,建筑面积将从2020年的620亿平方米增加到890亿平方米,平均建筑寿命假设为40年。

  适度建设情景中,预计到2060年,建筑面积被控制在760亿平方米。2020年后的建筑寿命设为50年,而2020年前的建筑寿命仍为40年。

  不同情景下,建筑垃圾总量在2040年之后呈现出不同趋势。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近期内(2030之前):由于资源化程度不高,减排量较小。

  远期(2040以后)来看,不同情景下差别巨大。2054年,综合情景较基准情景减排4186万吨,减排率86%。

  三、建筑垃圾碳排放管理

  1.建筑垃圾减碳策略

大会报告丨李惠民:优化建筑垃圾管理,助力双碳战略

  2.“双碳”政策动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 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相关工作思考

  • 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碳排放核算标准

  • 产品碳足迹、产品碳标识:碳足迹核算标准

  • 自愿减排交易:建筑垃圾减排方法学

(作者:李惠民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