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活动 > 浏览文章

系列报道②:一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绿色革命

时间:2025年04月30日信息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点击:

系列报道②:一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绿色革命

  未来的城市建设,不仅要关注建筑诞生过程中的垃圾减量,也要为它们的“谢幕”提前规划。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筑垃圾治理问题应当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飞告诉《环境经济》,应将建筑垃圾专项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并做好相关衔接,形成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规划引领”,朝着整个城市的“大土方平衡”方向努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规划。

  从绿色设计到装配式施工,从绿色建筑到城市“多规合一”,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空间比想象中更大。

  “预制”建筑让垃圾少些、再少些

  “能预加工的预加工,能定尺的定尺,用永久代替临时,我们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嘛,要减少材料的浪费,垃圾自然而然就少了。”抛出施工现场如何实现建筑垃圾减量的问题,烟建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工史执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向记者介绍起来。

  这里提到的“预加工”,就是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这种新型建造方式如同“搭积木”盖房子,将房子的结构构件预先在工厂里制作完成,运输到工地组装即可。

  据史执政介绍,装配式建筑将现场施工转化为工厂内预制,标准化施工实现了流水线效果,既提升了建筑构配件单元的标准化程度,现场作业环节的减少又大幅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当前,工程项目建设的关注点从原来的“能够顺利按期竣工”,向“工期短、质量高、可持续性发展”等方向转变。“多数建筑结构形式更加趋于模块化、标准化,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慢慢被装配式及其他建筑形式取代。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现场装配,装配式建筑整合多个业务领域,实现了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史执政说。

  装配式建筑主要分为三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

  其中,装配式钢结构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应用场景广阔,在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的应用已初具规模。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施工灵活、可回收利用、绿色环保等独特优势,且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钢结构建筑绿色低碳优势更明显。

  “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产生的建筑垃圾更少。同等条件下,钢结构可减少10%~70%的现场垃圾,并且现场干式施工,更节约用水,可减少5%~30%的施工废水。”据史执政观察,钢结构拆除产生的固体垃圾少,废钢资源回收再利用价值更高,回收利用率可达25%~40%。

  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而在北京,这一比例提高到50%。

  在不少地区,政府投资工程、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等项目普遍要求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比例通常高于一般民用建筑。部分地区对特定类型建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深圳市2023年提出,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多、高层居住建筑推广采用模块化建筑;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按规定全部采用装配式装修。

  对于装配式建筑,文件不仅对建设比例提出要求,对其建筑垃圾排放量同样有限制。根据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吨,显著低于传统建筑的300吨标准。

系列报道②:一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绿色革命

昆山市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线

  统筹工程策划、设计、施工

  “施工现场是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主战场。除了装配式建筑,建筑过程中的系统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也必不可少。”在史执政看来,减量化工作的重点在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

  工程要有系统规划,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工程策划、设计、施工等阶段,有效减少工程全寿命期的建筑垃圾排放。

  工程开展绿色策划是首要任务。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首要责任。一方面,实施新型建造方式,如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实行全装修交付、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辅助施工现场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采用新型组织模式,如在工程项目中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建筑师负责制,加强设计与施工的深度协同。

  绿色设计通过选用可持续材料和延长建筑物寿命,从根本上减少了未来拆除重建时产生的垃圾量。

  从绿色设计角度,史执政向记者介绍了工程项目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举措:“在设计阶段,我们就选用高强、高性能、高耐久性和可循环材料,采用适用的技术体系,尽量避免奇奇怪怪的建筑设计,推进部件、构件和配件的标准化等,便于装配化、模块化实施。”

  客观来说,建筑垃圾多数产生于施工阶段,因此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核心环节。

  “施工现场要形成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一盘棋’,减量幅度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史执政认为,应从垃圾产生的源头着手,优化工艺控制,打通建筑垃圾场内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利用和处置等环节,细化管理,重视技术研究,强化激励,切实将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落到实处。

  聚焦施工现场垃圾减量这一目标,史执政告诉记者,施工单位组织编制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明确目标和职责分工,实现精准下料、精细管理,降低建筑材料损耗率;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把施工质量关,强化各工序质量管控,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或修补;要提升临时设施的周转使用率和材料的再生利用率,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尽可能实现循环利用。

  对于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告诉《环境经济》:“建筑施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施工现场减量分类管理粗放,会增加建筑垃圾处置利用难度和成本。”对此,刘建国建议,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工地提出建筑垃圾全程减量、源头分类和就地利用的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对工地的全天候监管;开展不同类型工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与就地利用示范工地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

  科学规划让绿色建造落地生根

  如今,建筑绿色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还显著提升了建筑的节能水平。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出台系列政策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例如,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为推动建筑业源头减量,文件提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和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两大指标,要求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推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等。

  地方层面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上海市通过立法推动绿色建筑低碳发展进程,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强化了全过程管理,为提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筑牢法治根基;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期间将装配式建筑发展纳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建筑行业在降碳与绿色环保方面持续发力。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的《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技术标准》(JGJ/T498-2024),提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估算、源头减量体系,并建立了施工垃圾分类标准,为推进绿色建造方式加速落地提供了有效支撑。

  实践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5个城市进行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印发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意见和手册,指导各地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只注重建筑的‘出生’,而忽视了其‘谢幕’带来的环境压力。”李飞认为,未来城市建设需要转变思路,告别“粗放式”发展,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纳入规划,从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都应遵循源头减量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李飞建议,城市发展应系统谋划建筑垃圾治理,从源头抓起,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紧密结合。例如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处置等问题,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在土地利用方面,要保障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用地需求,鼓励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等。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城市规划层面,不少地方正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从源头上减少因规划调整导致的建筑拆除。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减少“短命建筑”现象,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总之,要走出建筑垃圾的困境,必须把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为城市的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丁瑶瑶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