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活动 > 浏览文章
破解建筑垃圾围城难题,全密闭“消解”分类处置,青岛做法引来全国同行“围观”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与更新步伐加快,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如何破解建筑垃圾“围城”难题、实现建筑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在26-27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同行在青开展了“头脑风暴”,青岛企业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引来了他们的“围观”与点赞。
把装修垃圾变废为宝
专家学者齐聚青岛
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超20亿吨,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约45%。作为经济大市,青岛市2023年建筑垃圾产量约5000万吨。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置,任其非法倾倒,将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垃圾围城”现象。此外,因其中混杂有油漆桶、胶黏剂等化学污染物,长期堆积后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威胁流域生态安全,污染地表与地下水,浪费土地资源。
据了解,国办转发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中,明确到202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需达50%以上。我省此前出台的《山东省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也要求各市建立“分类投放—规范收运—集中处置”闭环体系,并将建筑垃圾治理纳入环保督察重点。
业内专家指出,建筑垃圾资源化指的是通过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各类可利用资源,既解决建筑垃圾处置、消纳问题,又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的过程。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作为建筑垃圾中极为特殊的一类,装修垃圾产量大且成分极为复杂,其资源化利用难度尤其大。业内专家学者对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探索也从未停下脚步,一直深入研究如何让装修垃圾“变废为宝”,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当天的会议上,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建筑垃圾处置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了“头脑风暴”,大家围绕建筑垃圾处置分享各自经验。
全密闭“消解”分类处置
青岛做法引来全国同行“围观”
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会专家、学者和同行走进青岛台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很震撼!全密闭式且工艺如此先进,放眼全国也不多见。”北京市渣土协会会长杨凯参观结束后当即找到青岛台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自江,想要洽谈合作事宜。杨凯先后在全国多地参观过装修垃圾处置企业,青岛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同样赞叹不已的,还有来自上海山美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安民。“无论设备还是工艺,都非常先进!”杨安民说。
据了解,作为一家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台城环保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和“中环协建筑垃圾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主编参编了多项有关建筑垃圾处置的国标和团标,是目前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唯一一家精细化处置装修混合垃圾的企业。目前,该公司拥有完整的拆除垃圾处理线、装修垃圾处理线、SRF燃料棒生产线以及再生环保建材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协同运作,能够将各类垃圾精准分类、高效处置,并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处理车间内,自动喷淋设施不间断喷水抑尘,抓斗机对进料开展粗分拣,运输车则来回穿梭。“作为青岛市招商引资的重要企业,自投产以来,我们已处理了数十万吨的装修垃圾。”杨自江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深耕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为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