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兰郡社区多方协同,破解社区装修垃圾治理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装修垃圾治理始终是基层治理的难点课题。尤其是在别墅型社区,因居民对环境品质要求高、垃圾产生分散且量大,治理难度更甚。外冈镇兰郡社区通过创新治理模式,从“露天堆放扰民”到“封闭规范清运”的转变,为同类社区破解装修垃圾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治理困境:别墅社区的“垃圾难题”与治理瓶颈
兰郡社区作为典型的别墅住宅区,1500户居民对居住环境有着高要求,但长期面临装修垃圾治理的双重困境:
一是传统模式难以平衡“规范”与“民生”。早期采用的“预约堆放空置房”模式,随入住率提升陷入场地不足困境;后续尝试的“公共区域建垃圾池”方案,因露天堆放引发扬尘污染、影响景观,遭居民普遍反对;而“租用厂房集中堆放”虽暂时改善小区内部环境,却因高昂租金加重物业负担,且远距离监管盲区导致环保与安全隐患,最终被叫停。
二是治理主体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物业需承担垃圾清运的直接责任,却受限于资金、场地与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居民对“环境不受影响”的诉求强烈,对任何可能破坏居住品质的治理方案敏感度高。如何在规范收运与保障居民权益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兰郡社区治理的“必答题”。
前期租用厂房集中堆放
二、破局实践:多方协同构建“闭环治理体系”
面对困境,兰郡社区打破“单一主体包办”思维,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协同、物业执行”的多方共治模式,以“箱体收运”为核心形成全链条治理方案:
1.跨部门联动,锚定治理方向。
由区市容环卫所、外冈镇社发办牵头,联合社区居委、物业公司、区城发环境公司等多方开展“实地走访+方案比对”,最终选定“封闭式箱体收运”模式——通过绿色环保箱体替代露天堆放,从源头避免垃圾落地污染。这一模式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灵活适配别墅小区的空间特点。
2.分层责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
职能部门“搭框架”:区市容环卫所、外冈镇社发办负责统筹协调,明确各主体权责,推动装修垃圾不落地流程标准化;
基层组织“聚共识”:社区居委联合物业通过“上门告知+ 居民议事会”,用“看得见的环境改善”争取居民支持,同步改造垃圾房门栏保障箱体进出;
专业企业“强执行”:区城发环境公司与物业共同选址,通过优化物流调配、增加清运频次,严格践行“箱满即清”承诺,最快实现“一户一清运、垃圾不落地”。
3.全流程监管,巩固治理成效。
箱体落地后,由街镇吹哨,联合区市容环卫所,组织居委、物业、房管、城管等部门建立“定期检查 + 动态反馈” 机制,既监督居民规范投放,也考核企业清运效率,形成“投放-清运-监管”闭环。
使用箱体后周边环境整洁
街镇吹哨部门联动检查
三、治理成效:从“环境改善”到“模式输出”
兰郡社区的实践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多重突破:
环境品质跃升:彻底解决露天堆放带来的扬尘、噪音问题,绿色封闭式箱体成为社区“环境新景观”;
治理效率提升:清运周期从传统垃圾池的“2周/批” 缩短至“一户一清运”,今年已高效服务多户装修家庭;
成本结构优化:相比“租用厂房”模式,大幅降低物业经济负担,且通过“箱满即清”减少二次污染处理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验证了“多方协同”的治理价值 ——通过明确政府、企业、居民的权责边界,将“治理难题” 转化为“共治契机”。目前,该模式已被纳入区域推广计划,有望为更多社区提供装修垃圾治理的“兰郡方案”。
四、案例启示:基层治理的“破局逻辑”
兰郡社区的实践揭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规律:面对“民生需求与治理规范”的冲突,需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以“协同”破题——通过职能部门牵头定方向、基层组织链接聚共识、专业力量介入提效能,将分散的治理资源转化为系统合力。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装修垃圾治理,更为城市基层“多元共治” 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