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重庆:“数字赋能”驱动建筑垃圾“智管”新变革

时间:2025年10月15日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点击:

  清晨七点,阳光洒在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建设工地上,工长老李没有像过去那样忙着打电话四处联系清运货车。他拿起手机,打开一个名为“工程渣土治理利用”的应用程序,熟练地输入了今天计划运出的建筑垃圾信息:工程渣土,数量:1车(16立方米)。点击“生成联单”后,一个专属于这车建筑垃圾的“电子身份证(即电子渣票)”瞬间诞生。

  这辆标有“新型智能渣车”字样的清运车,经过工地出口时,车辆信息就被前端感知设备捕捉,此次运输任务被实时记录到“工程渣土治理利用”监管平台。车辆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平台电子地图上,一个闪烁的光点开始从马家堡小学工地缓缓移动,它的预定路线和终点——位于南岸区的重庆治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已在系统中设定好。

  记者看到,重庆市环卫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幕,就能查看全市300多个出渣工地、3000多台清运车的实时动态。一旦车辆偏离预定路线,未到达指定消纳处置场所,工作人员便能第一时间联系区县核实情况。

  上午九点半,清运车准时抵达重庆治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在这里,接收人员不需要查阅厚厚的纸质单据,进出口的道闸和视频监控就是审核助手。“嘀”的一声,工程渣土的来源、种类、路线、接收信息瞬间被确认,相关数据自动录入系统,与“电子渣票”信息完成匹配。此时,监管平台上的信息再次更新:状态从“运输中”变为“已核销处置”。

  “信息吻合,准予入场。”指令下达,这车工程渣土被倾倒在规范的暂存区域。这些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分选等多道工序,大块的成了“再生骨料”,细碎的变成了“路基填充材料”。

  这是重庆用数字赋能驱动建筑垃圾“智管”新变革,提升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能力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为解决建筑垃圾治理难题,重庆市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开发了“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应用程序,该应用采取“1+3”模式(1个并联审核+3个闭环监管,即行政审批跨部门并联审核、电子渣票闭环、全链条闭环、违规处置闭环),形成源头纳管、全链条监管、综合利用、决策评估4个一级场景和12个二级场景。实现行政许可便企惠民“一次办”、“电子渣票”贯穿应用“一票通”、消纳统筹“一屏览”、违规行为预警处置“一键联”。通过“一屏”统览城市渣土治理全景视图,精准治理工地、车辆、处置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量数据抓取分析,实时展示有关指标等功能,实现了分析调度一体化,目前已挂载至市、区县级三级治理中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应用程序,审批效率实现“秒速跃升”。优化审批流程,变串联审核为并联审核。企业通过该应用办理产生许可、运输许可和处置许可时,一次性提交审批材料,系统实时调用公安、住房城乡建设、交通等部门接口对比数据,实现并联审核,办证时长由以前5-20个工作日压缩到平均3个工作日。

  闭环监管实现“一网”全域贯通。通过监控实时查看各出渣工地和消纳场所进出口管理情况,全面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车辆进出口管理。指导区县督促施工单位设立工地“劝导站”,严格规范车辆进出场管理,全面落实“六不出场”“两不进入”制度。严格落实建筑垃圾运输核准审批制度,推行“定车、定时、定路线”管理模式,推动建筑垃圾运输管理由“管车辆”向“管企业”转变。创新“电子渣票”闭环监管模式,实现“一票”串联工地、车辆、运输路线、消纳处置管理,目前已核销“电子渣票”100万余张。通过加强全链条管控,全面压实责任,今年上半年,全市建筑垃圾就地处置率较去年底上升5.5个百分点,全市建筑垃圾违规运输案件同比下降62%,资源化利用率达68.6%。

  服务保障实现“一站式”精准供给。借助应用平台,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出渣需求。明确市级重点项目出渣保障联络员,积极对接、指导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垃圾全链条闭环管理。编制项目渣土处置保障方案,落实重点工程与渣场“配对”制度,根据渣场剩余库容动态调整更新匹配渣场,有效破解重点项目出渣保障难题。指导消纳能力有富余的区县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为施工单位提供更多选择,最大限度就近、就便进入处置场所,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处置效能。调整优化审批流程,将建筑垃圾运输过境区县的“审核行为”改为平台自动推送“告知行为”,提高运输核准办理效率。协调具备条件的消纳场适度延长收渣时间,进一步满足市级重点项目出渣需求。对本辖区无法接纳建筑垃圾的重点项目,由市级层面协调跨区运输处置。

  执法监管实现“数据驱动”精准质控。通过平台应用,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严把渣土运输过程“两点一线”智能管控,实现中心城区265个出渣工地、79个处置场智能监控全覆盖,对进出渣车自动抓拍图像、人工智能智能识别违规行为、自主生成预警信息、自动触发处置预案,审核推送三级治理中心联动处置,返回处置结果,形成闭环。目前已完成10类违规事件智能预案配置,全面覆盖工程渣土全链条监管各环节,其中7类已在全市实现贯通运行,剩余3类在中心城区实现贯通运行。

(作者:陈斌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