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南京建筑垃圾再利用之困
写在前面:近两年我市逐步关停100多个露天矿山,按计划今年底以前所有露天矿山要全部关停。随着矿山的关停,建材市场将面临严重的原材料短缺,由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而制造的再生建筑材料,是山石、粘土的重要替代品,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本该迎来“春天”了,但是据记者的调查,一边是每年产生的数千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存放,且私倒现象严重,一边却是部分资源再利用企业苦于找不到原材料。据市住建和城管部门的统计,仅仅十分之一的建筑垃圾被我市资源再利用企业回收。
现状调查:私倒现象屡禁不止 清理垃圾忙活三天三夜
上个月24日,地铁二号线油坊桥底站的地铁轨道旁被人偷倒了大约60车的建筑垃圾,覆盖了一两百米的路面和绿化带。像这样的渣土偷倒现象屡禁不止,在高架桥下,在绕城公路的旁边,在那些僻静的角落,私倒渣土的车辆时常闪现。
除了这些“大手笔”的私倒之外,也不乏小规模私倒。我市正在进行的环境大扫除中,不少小区的二次装修垃圾愁煞了物业和社区,水西门社区是个老小区,房屋转手率较高,不少居民在房屋装修后,就偷偷将装潢垃圾倒在了小区的空地上。近段时间,街道花了三天,才将这些被“遗弃”的建筑垃圾处理完毕。
产生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建筑垃圾被视为负担,如果从正规渠道处理,需要交处置费用,比如一车渣土运到弃置场需要交纳200元,一户人家二次装修,需要缴纳数百元的垃圾处置费。所以尽管我市一再加大对于私倒现象的管理和处罚力度,这一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建筑垃圾可粗略分为两类,新建建筑施工工地产生的渣土和拆迁或二次装修时产生的废旧砖块和混凝土。据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统计,去年,我市主城共产生渣土1200万立方米,废旧混凝土等200多万吨。郊区产生的建筑垃圾大约是主城的3倍,依此粗略计算全市一年共约产生四五千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今年由于更多大型建筑项目、拆迁项目和地铁项目的上马,预计建筑垃圾产生的量还会大幅度增加。
市建筑节能管理中心介绍,这些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渠道主要有:渣土可作为制造隧道砖的原料,骨料部分也就是废旧混凝土和砖块可以作为再生混凝土、非承重砖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添加材料。另外还有一部分建筑垃圾本身已没有再利用的价值。目前我市有2家混凝土再利用企业,12家烧结砖企业,每年对建筑垃圾的消耗量大约只有100万吨骨料和400万立方米的渣土,也就是说只有十分之一的建筑垃圾被循环利用了。
同时,露天矿山关停,我市建材企业所需石料全部得从周边地区采购,原材料缺乏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本地企业的供应能力,我市30%的墙体成品依赖外地企业提供,这些情况也加剧了建材市场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的需求。
个案分析:资源再利用企业烦恼多 听闻垃圾私倒很心疼
今年初,市住建委和市城管局在调研之后,给我市第一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挂牌,就是雨花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在这里,废旧砖块、混凝土等被“吃干榨尽”。位于板桥的偌大的场地上,这一头,废砖、墙体材料等分门别类堆放,另一头则是各种机器忙碌,各种成品出场。这些原材料首先经过分拣,然后粉碎,一部分打碎成小石子大小,替代石子按比例掺入混凝土;有的则被粉碎为沙子大小,制作6孔或8孔的非承重空心砖;还有的含水量比较大,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公路路基水稳层的原料。
再生混凝土、空心砖、铺路材料这三种产品出场后,沿着205国道运至全市各个工地。至此,所有进场的建筑垃圾被消化得干干净净,再无废料产生。
可是,让企业烦恼的是,他们经常无米下锅。“我们每年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能力是200万吨,而去年开业以后,实际上的开工量大约只有年产五六十万吨。”公司总经理刘伟说,他们最苦恼的不是产品销售问题,而是找不到原材料。每次看到新闻说有四处乱倒的建筑垃圾,他就觉得很可惜。
“我们只能等着原材料上门,因为我们没有运输的资质,不能上门去收建筑垃圾,更重要的是,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是个低附加值的行业,如果再搭上运输费用的话,企业就不挣钱了。”刘伟说,现在他们一般是通过熟人介绍得到一些原料,一些可利用价值更高的垃圾,他们也会上门出钱购买。
据了解,使用废旧的混凝土循环再利用生产再生混凝土,比直接采购石子成本大约可以下降15%。
回收再利用废旧混凝土、砖块的企业时常为“无米下锅”而烦恼,而渣土再利用企业则为没有能力吃下更多而烦恼,目前建材企业中只有制砖企业可以再利用渣土,这些渣土再利用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每天只能消耗小几万立方米渣土,这跟全市平均每天产生的十几万立方米渣土相比,显得能力很有限。这是导致我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的另一个原因。
解决方案 建个“圈子”让产业链上下互通信息 分类招标让不同垃圾各归其主
信息交流不对称,困扰着刘伟这样的企业运营者。往往某个大型项目拆除完成了,或某个工程项目推进结束了,他们才能得到消息,而这个时候,工地方的建筑垃圾也早就被清理掉了。
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处长赵桂飞说,为了让环保工程企业得到更多的机会,近年来,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只要一有大型工地项目登记备案,就会通知这些再利用企业。“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工地方,看看有没有他们需要的建筑垃圾。比如,在晓庄广场过街天桥和润泰广场要拆除前,我们就把这些信息分享给了相关的企业。”
但是仅靠主管部门的“热心相助”并不能形成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赵桂飞也表示,他们也考虑建立信息化共享的平台,将工地方、承运方、资源再利用企业等相关单位都拉进平台里,每个单位都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分享出来,产业链的上下游就可以无障碍获取信息,进而让市场来调配供需关系。
信息畅通之后,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分类。按我市的规定,渣土和废旧混凝土等建筑垃圾都是由施工方来招标,具有资质的运输公司按照指定路线、指定弃置地点来处理,目前并没有分类来运输和弃置。
赵桂飞表示,目前对渣土的分类还是粗放型的,未来的分类肯定会越来越细。届时也会对渣土运输进行分类招投标,分开运输,不同的垃圾各归其主,比如,烂泥、黑土等缺少回收价值的渣土会被直接运送到渣土弃置场,做填埋处理,而适合植物、树木生长的黄土则会被定点运输到市政工程、绿化项目等,适合制砖的也被分为一个独立类别,实现供需点对点运输。
未来展望:用产业链 减轻垃圾围城的压力
市建筑节能管理中心主任胡应明说,建筑垃圾是今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主要资源,目前我市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还处在摸索阶段,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环节,其管理职能涉及到城管、住建、经信、发改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引导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处理链条。
形成闭合产业链需要产业规模,赵桂飞建议,培育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施工单位,到运输单位,再到回收单位,形成规模化。比如现在,由于建筑垃圾的回收单位较少或者规模较小,所以施工单位没有意识去做垃圾分类,自然也没有承运单位去做分类运输,而越是没有分类好的垃圾,回收单位就越找不到“货源”,反之亦然。
还是那句老话,培育企业做大做强。“现在南京的这些资源再利用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工艺水平不具领先性,大部分都是租用土地,也缺乏成规模投资的动力。”胡应明说。
循环经济一直是我市力推的节能环保产业模式,我市经济和城建主管部门都提出,要让建筑垃圾再利用企业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在产业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工艺,降低成本,同时满足本地建筑市场的需求。在苏州,政府无偿拿出土地,做循环经济产业园,这种做法也值得南京借鉴。
据了解,为了鼓励更多的资源回收企业参与进来,我市目前对每家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企业一次性予以2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的补贴,相关部门也正在酝酿加大经济补贴的力度以及优先招投标权等。
这条产业链形成之后将惠及整个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介入,当弃置建筑垃圾不用交钱,反而可以卖钱的时候,当有很多企业愿意出资购买建筑垃圾的时候,私倒垃圾现象会自然减缓。其次,目前我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巨大,大有围城之势,而当前二次装修的垃圾也“混迹其中”。产业链的壮大必将引导二次装修的垃圾形成独立的收集渠道,而不再被当做生活垃圾处理,这样也让本已超负荷运转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减轻压力。
新闻链接:用法律和高科技 处置建筑垃圾
日本:立法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197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法国:用数据库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改善及清拆工程中,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相关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层次。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垃圾进行从产生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
荷兰: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但是荷兰政府希望将这一比例增加到90%。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
德国:建筑垃圾消纳企业年营业额20亿欧元。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就在德国,每小时可生产1200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