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广州建筑垃圾将实现电子监管
某地一夜之间突然冒出一座“建筑垃圾山”的情况仍然存在,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提案指出,广州建筑废弃物回收仅12.5%,建议加快推进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
12月24日,广州市城管委答复表示,预计明年下半年能投入使用“建筑废弃物运输电子联单系统”,届时可确保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可以循环利用的拆卸类渣土可运输至循环利用企业进行循环利用。
调研发现:广州建筑废弃物管理仍有不足
广州市政协城建委经调研发现,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的日常管理和循环利用存在几大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资源意识不强。仍将建筑废弃物视为“垃圾”,而非“城市矿产资源”,对拆卸类工程的建筑废弃物基本未作特殊处理,不加分类和处理就直接运往消纳场堆放,这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土壤、地下水和周边空气造成污染隐患。
二是处置方式单一,资源化利用率低。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年均排放量约为2400万立方米,其中建设工地基坑下挖余泥约2100万立方米,约60%的基坑余泥用于消纳场回填、建设工地源头自我平衡及工地之间相互利用回填,其余40%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回填,而直接利用作为建设工程的建筑骨料、道路垫层以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料约为300万立方米,仅占总排放量的12.5%。而国内先进城市例如许昌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5%以上。
三是排放管理介入滞后,存在漏洞。现行的管理没有做到事前介入、闭合监管,建筑废弃物偷排、乱排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多头管理路面余泥成片、某地一夜之间突然冒出一座“建筑垃圾山”等情况仍然存在。
四是收储、运输、处置、再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尚未建立,导致一方面建筑废弃物消纳难,缺乏出路。另一方面再生建材公司却常常无法获得充足的原料供应,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提案建议:建立建筑废弃物处置交易平台
提案建议,政府对建筑废弃物的介入管理应在提前至建设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并全过程监管,做到处置和循环利用方案事前报批报备,过程监管,验收结算阶段监督检查落实情况。要利用科技手段,通过植入电子芯片、现场实时监控、装载运输工具卫星定位等方法,将建筑废弃物处置和再生产品使用过程电子信息化,严控处置企业的运输车辆、运输路径、载重、卸载场地,确保全环节可控可查,防范野鸡车、超载车、超速车及随意倾倒现象的发生。
提案还建议,建立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交易平台。将全市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等交易活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避免业主或施工单位不按规范随意处置各类建设工程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同时,完善建筑废弃物交易信息平台服务,通过手机微信、短信服务等方式,实现建筑废弃物信息在项目业主、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即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