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深圳年产建筑垃圾5000万方难消化 如何破解垃圾围城
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达5000万方以上,其中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 .5亩地,那么深圳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占地2500亩,垃圾围城之势渐成。建筑垃圾不会自动降解,循环利用似乎是最佳选择,而这条解困之路走得也并不顺遂。
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5000万方
建筑垃圾围城之势渐成
记者从深圳市环卫处了解到,2010年至2011年深圳市余泥渣土产生量达到5000万方以上。其中,废弃混凝土块、砖渣和碎石等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逐年加快,深圳余泥渣土的产生量逐年递增。市环卫处渣管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7、9、11号三条地铁线同时开工,预计2013年余泥渣土产生量比2012年递增10%左右。
建筑垃圾产生量日益膨胀,而城市的消纳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的开工,全市由政府投资建成并处于运营之中的受纳场仅有1座,剩余容量不足100万方,而当年余泥渣土的产生量则超过1800万方。
矛盾,也自此爆发。
据深圳市环卫处渣管科负责人介绍,2010年市属受纳场接收的建筑垃圾为334万方,2011年为425万方,2012年为472万方。这样的收纳量,相对于每年几千万方的余泥渣土产生量,显得微不足道。
剩下的建筑垃圾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根据深圳市环卫处渣管科最近发布的《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信息统计表》,深圳共有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剩余容量不足2000万方。
其中的部九窝受纳场、西海堤受纳场2家明确仅受纳轨道工程产生的渣土,南约积谷田受纳场仅收纳政府工程产生的废弃物,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实际上因未办证已经封场。仅有3家受纳场向社会开放。
向社会开放的3家受纳场中,坪地新坑受纳场和龙岗同乐受纳场总容量均不足50万方,剩余容量仅有一半,大鹏长荣石场受纳场总容量为205万方。这样算来,向社会开放的受纳场容量在250万方左右。
实际上,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中,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容量都已经接近饱和,“这种受纳场的规模只有几十万方,一个大工地产生的垃圾都放不下”,受纳场相关负责人蔡先生透露。
尽管渣土产生量巨大,但并非每一家受纳场都是门庭若市,坪地新坑受纳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坑受纳场的业务量并不大,“一天一百车都不到,可能是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