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反思上海建筑垃圾跨省倾倒事件 信息化监管迫在眉睫
2015年6月,上海垃圾偷运到无锡倾倒,数百平米寸草不生,其中大量建筑垃圾。
2016年7月,上海4000吨垃圾(夹杂大量建筑垃圾)偷运苏州太湖西山岛倾倒,警方介入调查。
上海垃圾跨省倾倒事件一出,舆论哗然。其实早在2010年出台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中就明确规定:运输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车船应当统一标识……随车船携带处置证……按照交通运输、公安交通等部门规定的路线、时间行驶。然而调查证实,上海垃圾苏州倾倒事件中的运输船只既没有建筑垃圾运输证,也没有和建筑公司签订任何纸质合同,至于规定的运输路线、倾倒点更是无从谈起。
国内城市的建筑垃圾管理不外乎两种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化。各大城市都按照其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信息化却还停留在给渣土车安装GPS阶段,实际效用微乎其微。近年来各种建筑垃圾处理负面新闻频繁曝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信息化监管的重要性,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整体趋势良好。
本文将结合建筑垃圾信息化领先城市苏州、福州、徐州的基本情况,和上海垃圾倾倒事件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对比,来看看信息化手段是如何辅助制度管理,为建筑垃圾收运监管提供保障的。
给渣土车安装“电子门禁卡”,将黑车拦在门外
上海垃圾倾倒事件中令人关注的一点是承包公司“身份不明”和运输船舶“无证驾驶”,建筑垃圾收运处门槛高,企业、渣土车、工地、处置点……每一个环节都应满足收运处的资格审核,具备严格的身份标识。但实际情况是车辆挂靠、不合格车型多,黑车泛滥难以控制。建立建筑垃圾基础数据库,尤其是渣土车身份数据库,对建筑垃圾收运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作业主体、车辆、处置终端等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同时结合GIS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现,每当工作人员打开平台时,所有设施设备的分布情况和基本信息一目了然,还可进行快速查询、信息筛选查看等操作。
如果说建立基础数据库是给人员和设施设备提供一个“身份证”,那么给渣土车安装RFID读卡设备,就相当于给车辆配备了“电子门禁卡”。渣土车进出工地时需打卡确认,验明正身的渣土车才有资格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建筑垃圾的正规管理。
路线偏离实时报警,保证车辆规范清运
渣土车由于负载量大,上路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常常尘土飞扬影响市容环境,所以一般都是在夜间工作。管理部门为其排定特定线路,高速公路、部分市区路面禁止通行。渣土车司机为了多运送几趟,或者抄近道,常常不按规定路线行驶,需要全面杜绝这种现象。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车辆的位置轨迹信息,能够准确判别车辆是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有没有在禁驶路段行驶。一旦有违规行为,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通过语音、文字等手段及时提醒司机更改路线,将违规行为遏制在摇篮里。这样一来别说是跨省倾倒,一段路的违规行驶都清晰呈现在工作人员的眼皮底下。
滴漏抛洒及时发现,车辆干干净净上路
如果把渣土车拟人化,应该是一个有点邋遢的形象,所到之处滴漏抛洒,惹人嫌弃。晴天渣土扬尘,雨天污染道路。影响居民出行的同时对市民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环卫部门往往还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清扫。渣土车带泥上路、运输过程扬尘、滴漏抛洒等问题,是当前城市建筑垃圾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的建立,每隔三分钟定时抓拍一次渣土车驶后的路面图片,工作人员定时抽查,一旦发现脏乱行为即刻联系司机处理。事后,也可以通过调用历史画面对违规行为进行取证。这样一来,逐渐规范渣土车滴漏抛洒陋习,保证车辆干干净净上路,最终实现渣土车与市民的和谐共处。
超速超载实时报警,杜绝安全隐患
近年来渣土车撞人的事故频发,明明是城市建设的“功臣”,却成了人们诟病的“马路杀手”。渣土车的安全隐患诸多,包括超速、超载、疲劳驾驶、噪音扰民等。渣土车负载量大,一旦出现超速、闯红灯、逆向行为,将带来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对渣土车进行全程动态监测,当渣土车超速行驶时,系统自动报警并提交相关部门处理。每辆渣土车都有核定载重量,当车辆实际重量超出核定载重量时,系统会自动产生预警信息。车辆在非产生点、消纳点和处置点发生重量骤降的情况时,系统也会自动报警,以防发生违规倾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