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上海垃圾分类因地制宜

时间:2017年03月06日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

上海垃圾分类因地制宜

  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市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连续多年将此项工作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然而有市民抱怨,推行多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有的居民刚要把分好类的垃圾丢进对应的垃圾桶,却发现其他市民都没有分类,一扔了事。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上海中心城区、郊区和农村地区,也有不少把垃圾分类减量做出成效的社区。这些社区的做法,能否成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呢?

  农村地区 垃圾分类差,干部抬不起头

  而在上海市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减量就是另外一回事。

  在松江区泖港镇新建村,作为这一片区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最近的住户,来回也要走5分钟。方圆4平方公里多的新建村源头垃圾分类减量的任务,就由家家户户靠近村路的两个小垃圾桶承担了,一个干垃圾桶、一个湿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标有和村民家门牌号相同的“桶号”。

  “分得好有奖,分不好看别人拿奖。”一位村干部说,以前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也没有垃圾桶,就宅前屋后的田里一扔或一埋了事;有了垃圾桶,也搞不懂怎么分类。于是,村里聘请了18名本地人做保洁员,人均对应40多户村民,还组建了20多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天挨家挨户去翻垃圾桶。如果翻查发现分类不到位,保洁员或志愿者会指导村民重新分类;发现屡教不改的,就一票否决——直接取消“星级家庭”评定资格,每年只能眼巴巴地看人家每户拿300元~500元不等的奖励。

  泖港镇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不力,抬不起头的是村干部。

  泖港镇社区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村级环境整治有一笔综合达标补贴,满分100分的考核拿到90分,才能拿到这笔补贴;超过90分,再追加奖励,最高可以奖30万元。考核评定的时候,通常都把各村村支书召集起来开会,把检查过程中拍的问题照片一张张放出来,根本没有办法回避。

  “月度考核,发现一次垃圾分类减量问题,就要扣1分。”村干部坦言,如果问题出在垃圾分类减量上,拿不到补贴很难受。

  他认为这样的制度对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很有效,解决了垃圾分类减量由谁来担责的问题。

  明确了责任主体,还有各方面的配合,农村生活垃圾来源和成分复杂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近年,新建村按照每两三百户配一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的标准推进建设,镇里按照新建或改造给予数万元不等的配套资金支持。

  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记者看到,站内除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等垃圾桶外,还将可回收垃圾细分成废旧鞋子、废旧报刊、废旧衣服、瓶类等,一个种类对应一个专用的回收箱。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的左右两侧,还预留了建筑垃圾和农业垃圾的露天堆放点;后侧,还设有一个绿色的湿垃圾积肥池,掀开顶盖,村民扔进去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正在发酵,一般半年左右能成熟为有机肥,每年在5月、11月左右就近还田利用。

  中心城区 志愿者手把手教

  万航渡路上的静安桂花园小区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这个小区里没有专门的垃圾箱房,只有一个露天区域专门摆放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每天6时~9时、12时~14时、18时~21时,各开放3个小时,志愿者只在垃圾桶开放的时间内提供绿色账户扫卡计分服务,其余时间都用罩子把垃圾桶盖起来。

  日前,记者走访这家小区时看到,上午9时,一个保洁员带走可以变卖的可回收垃圾,为垃圾桶盖上罩子,并没有居民乱扔垃圾。

  有位居民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人都知道“定时定点”,没有不知晓的居民。

  据了解,小区推行绿色账户仅两年,目前95.3%的居民参与绿色账户活动,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97.5%,在上海中心城区绝对是领跑者。

  探究其成功的秘诀,小区的一位楼组长概括为:志愿者手把手教。

  在小区刚刚确定为绿色账户试点后,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小组,用了近3个月时间,挨家挨户宣传动员。

  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每天早晨,志愿者会站在垃圾桶不远处,看居民有没有分类投放,如果发现没有分类或分得不好,也不会指责,而是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分类……正是通过每天不嫌其烦的指点、劝说、提醒,居民们逐步养成了自觉分类的习惯。

  一开始很多人有抵触情绪,在小区志愿者的轮番监督下,“红”一次脸也就不好意思再犯了。铁棒磨成针,垃圾分类最终坚持下来,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对小区中比较顽固的家政人员和租住户,志愿者会每年两次送上垃圾袋、肥皂、毛巾、酱油、巧克力等小礼物,鼓励他们开通绿色账户卡,帮他们用积分兑换奖品。

  对极个别“死撑”分子,业委会还会请小区里的老教授、老教师出面,或者从这些家庭的孩子入手,通过“社区绿色小卫士”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垃圾分类减量意识和习惯,再由孩子回家做家长的工作。如此一来,成效显著,小区实现了垃圾分类预期目标。

  郊区 补贴直接给保洁员

  郊区大型社区垃圾分类减量主要依靠保洁员,在居民尽量分类减量的基础上,保洁员还要进行二次分拣。在郊区,补贴会直接给保洁员,确保这项工作有序开展。

  松江区白云新村是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社区内都是上世纪建造的老式公房,共1179户,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人员流动性更大,人口组成更复杂。但社区却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一条路,2014年实施绿色账户以来,已覆盖80%以上居民。

  根据《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上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住宅小区由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责任人。

  “既然责任划分明确,我们就紧盯物业。”街道一位负责人表示,街道制定了相关补贴办法,物业只有通过街道和其他小区的检查、第三方的考核等,才能获得这笔补贴。

  小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将街道发放的补贴用于激励保洁员,在保洁员基本工资上,另外补贴350元分拣费。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每人每月湿垃圾的分拣量给予一定奖励,目前标准是:干湿垃圾桶分出的比例达7∶3,即10桶垃圾里湿垃圾占3桶,每人每月奖励100元;比例达到6∶4,奖励200元;最高比例是5∶5,奖励300元。

  记者在白云新村内唯一的垃圾分类投放站看到,3位保洁员正戴着手套,对垃圾桶内的垃圾逐一进行二次分拣,干湿混装的重新分拣后投放,有袋子的破袋投放。在保洁员的努力下,社区日产约20桶垃圾中,可以分拣出近10桶湿垃圾。

  厦门分类垃圾将“直运”到厂

  中国环境报讯 福建省厦门市近日下发《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到2020年,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人均垃圾产量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为实现上述目标,厦门正在加快推进垃圾全程分类工作。

  一是做好前端分类投放。厦门制定3年宣传方案,印制了5.5万册《厦门市垃圾分类宣导手册》,并免费发放给市民,旨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传递正确的分类知识,确保广大市民和各单位积极在源头上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此外,还加大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推广力度。

  二是做好中端分类收送。厦门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全新的垃圾直运体系。目前全市已规划设计了17条垃圾直运线路,其中思明区3条、湖里区8条、集美区两条、海沧区两条、同安区和翔安区各1条,各区已着手开展垃圾分类转运车辆的选型采购工作。市容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直运”就像城市公交一样,分类好的垃圾在固定站点等候“上车”,不同类别的垃圾要上不同的车辆,当然,所有“乘客”都要统一到“终点站”——垃圾处理厂“下车”。

  三是提升末端处置能力。截至目前,厦门已经建成两座垃圾分类分拣厂、三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厨余垃圾处理厂等,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能力。

  此外,到2017年底,还要建成一座固废处理厂、两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并着手规范“特殊垃圾”“大分流”渠道,引导大件垃圾、绿化垃圾、建筑垃圾等从生活垃圾中分流出去。 沈胜学

 
(作者:蔡新华;刘静;梁承宇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