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南京:让建筑垃圾变成“香饽饽”
工厂里尘土飞扬的电石渣,工地上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道路改造后被弃置的大量沥青废渣……这些在我们眼中寻常可见的废料,到了公路科研专家手上摇身一变,竟变成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这些变废为宝的成果出自南京市公路管理处公路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总工程师林梅之手。她就像是公路工程研发队伍中的“魔术师”,在废渣堆上找出绿色环保之法。
“拆迁中,被拆掉的部分有没有可能再利用?”林梅和她的团队将这一大胆设想变成了事实。
一开始,林梅的目光是房屋拆迁工地,项目开始之初,她到江北、河西和麒麟等地的拆迁工地反复转,寻找其中的水泥渣、砖渣等建筑材料。可多次试验下来,房屋拆迁工地这条路走不通。
面对失败,林梅和她的团队没有气馁,他们转向桥梁拆迁工地,只要有类似工程,她就赶到现场找材料。最终试验证明,对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分拣,获得分解材料后,低级材料可用于工程回填,中、高级材料可用于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混合料,进而实现建筑垃圾的二次利用,变废为宝。
通过林梅的努力,南京城西干道拆除的建筑垃圾被二次利用到了溧白路上,构成了溧白路的“半壁江山”。宁高新通道施工结束后,预制梁场的建筑材料也应用到了旁边的公路中。
电石渣是乙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成分构成跟石灰类似。石灰价格比较高,占了不少材料成本,能否寻找到替代品?林梅又开始了她“变废为宝”的寻找。
当时,单位旁边正好有个工厂里堆了小山似的电石渣,想到电石渣的成分与石灰类似,林梅和她的团队进行了反复实验。起初的三四个月里,他们在室内对电石渣本身进行环保、材料性能等方面的检测,再经过一系列配比试验、模拟现场施工条件进行路用性能试验……随即,试验由室内转向室外。第一次室外应用是在239省道的部分路段,从摊铺、碾压到检测,林梅一直在现场,一天下来整个人灰头土脸,衣服上沾满灰尘。
道路试验成功后,电石渣这一科研成果开始推广应用到南京的公路养护,从运费到原材料,大约可以节约40%的费用。
另外,林梅和她的团队还将地沟油应用到了沥青再生剂的生产原材料中。2015年,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废弃油沥青”在六合实地摊铺,目前这处长约100米的路段已经正常使用了近2年,每隔几个月,林梅就要去这段路跑一趟,检查路面情况。
2012年,林梅被抽调担任“宁高轨道交通”与“宁高新通道公路”并线工程指挥部质监部部长。从科研转到工地,角色跨度不小,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2014年,在工程建设抓紧推进时,林梅却“踩了一个急刹车”——她把建桥用的一片梁板给砸了!这段30多米长、重约70多吨的梁板价值几十万元,已经浇制好,是大桥某一跨的用料之一。
原来,林梅发现该梁板混凝土强度检测不合格,一旦这梁板真的用到桥上,可能会影响整座桥的安全使用。
工程中的石臼湖大桥全长近13公里,从装机施工开始,工程做到哪里,林梅的脚步就跟到哪里。建桥时临时搭建的栈桥上面处处都是作业机械,不允许小汽车通行,所以如果要查看工程质量,就得一步步地走;尤其是主桥施工全部在夜间进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他们每天要走26公里。
从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林梅先后参与完成近30项科技成果的研发,其中有12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她的科研成果为各类工程直接节约资金近1100万元,延长道路养护周期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