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国标委、工信部印发《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部署9项重点任务
时间:2017年11月16日信息来源:中国标准化 点击:次
11月7日,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优化工业基础标准体系,集中力量弥补工业基础标准短板,提升工业基础标准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标准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新制修订2000 项以上工业基础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质性参与100项以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航天、轨道交通、核电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但是,与主机产业和重点工程相比,工业基础发展相对滞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高端主机配套产品空心化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短板。
工业基础标准在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认证、流通、使用、运维、退役和再制造全生命周期中起到了支撑、优化和规范作用,是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广创新成果的工具和保障。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工业基础标准主要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共性技术四部分。截至2016 年底,我国现行工业基础标准5700 余项,其中国家标准3100 余项、行业标准2600 余项,涵盖50 余个专业领域,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约为78%。《指南》指出,目前,我国工业基础领域标准水平基本达到国际一般水平,能够满足一般产业配套需求,但是高端装备配套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基础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和安全可靠性等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缺乏,标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急需开展重点标准研制任务,进一步优化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
为支撑工业基础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指南》明确提出了到2020 年我国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工业基础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业基础标准体系。
具体目标为新制修订2000 项以上工业基础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工业基础标准;完成100 项工业基础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一批工业基础团体标准;工业基础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实质性参与100项以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同时明确了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的九项重点任务:
(一)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制
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核心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和水平偏低的问题,围绕提高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绿色化及智能化发展要求,重点研制国内需求迫切、辐射作用明显、影响整机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包括高速高精齿轮及传动装置、高速轴承、高强度高可靠性紧固件、集成电路、微特电机等标准研制,全面提升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保障能力。
(二)先进基础工艺标准研制
针对先进基础工艺可靠性和寿命水平低、智能化和绿色化程度差的问题,围绕提高产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发展要求,开展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工程、切削加工、绿色制造和再制造等领域先进制造工艺标准的制修订,加快先进基础工艺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和在用工艺装备改造升级。
(三)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研制
针对传统金属材料标准配套能力差、高端结构/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标准缺失、增材制造(3D 打印)和电子专用材料标准供给匮乏的问题,围绕基础件(元器件)、重大装备、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对配套材料标准需求,开展传统材料升级换代、高端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专用材料和增材制造(3D 打印)专用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研制。
(四)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制
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滞后的问题,围绕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向高端迈进起着基础性作用的关键基础共性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开展装备制造业通用技术语言、产品互换性、安全可靠性与评价方法等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制。
(五)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
破解我国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基础研究薄弱的现状,充分利用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强基工程等重点专项和质量提升行动等活动成果,开展工业基础领域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修订、试验验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标准化技术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标准化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同步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强化标准指标试验验证。建立标准试验验证过程中设计方法、可靠性验证、失效分析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机制,支撑工业基础标准验证基地和标准数据库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六)推进工业基础领域综合标准化
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高端装备配套为核心,加强工业基础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成套/成体系提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综合标准化研制项目,系统解决材料、设计、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选择高铁动车组滚动轴承、核电装备高强度紧固件、工程机械用液压元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项目试点。
(七)推进工业基础领域军民标准通用化
按照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建设方案要求,建立军民标准化通用标准建设的协同机制,积极推进工业基础领域军用标准转化、民用标准采用、军民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等工作。完成基础通用、标准件、材料、元器件以及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和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00 项工业基础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
(八)发挥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引领作用
鼓励工业基础领域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有效增加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工业基础领域标准供给,提高标准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围绕高强度紧固件、高端模具钢、增材制造(3D 打印)工艺与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和“领跑者”名单,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九)加快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国际化
鼓励并支持工业基础领域相关技术委员会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到2020 年,工业基础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实质性参与工业基础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国内相关单位和组织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和主席、秘书等职位,鼓励国内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提出国际标准提案。面向“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深化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交流互认。到2020 年,完成200项工业基础重点领域国家、行业标准外文版项目。
《指南》指出,我国将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组建由标准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的工业基础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提升推进工作小组,统筹开展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以确保本指南的顺利实施。
《指南》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航天、轨道交通、核电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但是,与主机产业和重点工程相比,工业基础发展相对滞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高端主机配套产品空心化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短板。
工业基础标准在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认证、流通、使用、运维、退役和再制造全生命周期中起到了支撑、优化和规范作用,是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广创新成果的工具和保障。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工业基础标准主要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共性技术四部分。截至2016 年底,我国现行工业基础标准5700 余项,其中国家标准3100 余项、行业标准2600 余项,涵盖50 余个专业领域,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约为78%。《指南》指出,目前,我国工业基础领域标准水平基本达到国际一般水平,能够满足一般产业配套需求,但是高端装备配套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基础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和安全可靠性等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缺乏,标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急需开展重点标准研制任务,进一步优化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
为支撑工业基础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指南》明确提出了到2020 年我国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工业基础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业基础标准体系。
具体目标为新制修订2000 项以上工业基础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工业基础标准;完成100 项工业基础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一批工业基础团体标准;工业基础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实质性参与100项以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同时明确了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的九项重点任务:
(一)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制
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核心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和水平偏低的问题,围绕提高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绿色化及智能化发展要求,重点研制国内需求迫切、辐射作用明显、影响整机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包括高速高精齿轮及传动装置、高速轴承、高强度高可靠性紧固件、集成电路、微特电机等标准研制,全面提升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保障能力。
(二)先进基础工艺标准研制
针对先进基础工艺可靠性和寿命水平低、智能化和绿色化程度差的问题,围绕提高产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发展要求,开展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工程、切削加工、绿色制造和再制造等领域先进制造工艺标准的制修订,加快先进基础工艺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和在用工艺装备改造升级。
(三)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研制
针对传统金属材料标准配套能力差、高端结构/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标准缺失、增材制造(3D 打印)和电子专用材料标准供给匮乏的问题,围绕基础件(元器件)、重大装备、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对配套材料标准需求,开展传统材料升级换代、高端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专用材料和增材制造(3D 打印)专用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研制。
(四)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制
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滞后的问题,围绕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向高端迈进起着基础性作用的关键基础共性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开展装备制造业通用技术语言、产品互换性、安全可靠性与评价方法等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制。
(五)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
破解我国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基础研究薄弱的现状,充分利用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强基工程等重点专项和质量提升行动等活动成果,开展工业基础领域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修订、试验验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标准化技术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标准化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同步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强化标准指标试验验证。建立标准试验验证过程中设计方法、可靠性验证、失效分析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机制,支撑工业基础标准验证基地和标准数据库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六)推进工业基础领域综合标准化
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高端装备配套为核心,加强工业基础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成套/成体系提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综合标准化研制项目,系统解决材料、设计、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选择高铁动车组滚动轴承、核电装备高强度紧固件、工程机械用液压元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项目试点。
(七)推进工业基础领域军民标准通用化
按照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建设方案要求,建立军民标准化通用标准建设的协同机制,积极推进工业基础领域军用标准转化、民用标准采用、军民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等工作。完成基础通用、标准件、材料、元器件以及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和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00 项工业基础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
(八)发挥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引领作用
鼓励工业基础领域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有效增加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工业基础领域标准供给,提高标准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围绕高强度紧固件、高端模具钢、增材制造(3D 打印)工艺与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和“领跑者”名单,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九)加快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国际化
鼓励并支持工业基础领域相关技术委员会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到2020 年,工业基础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实质性参与工业基础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国内相关单位和组织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和主席、秘书等职位,鼓励国内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提出国际标准提案。面向“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深化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交流互认。到2020 年,完成200项工业基础重点领域国家、行业标准外文版项目。
《指南》指出,我国将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组建由标准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的工业基础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提升推进工作小组,统筹开展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以确保本指南的顺利实施。
(作者:admin
)文章热词:工业基础标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