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江苏每年已有61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7月13日,在常州市武进区建筑拆迁垃圾移动式处置现场,不同的建筑垃圾正被筛分机分类处置、堆放,降尘车同步开工洒水降尘。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武进示范事业部总经理杨英健说,建筑垃圾现场破碎采用湿法作业,四周和顶面都设置防风抑尘网,并有扬尘、噪音实时检测设备,随时监控湿度、气压等指数。
不远处的工厂内,人工智能机器人抓手快速分拣木头、金属等建筑垃圾。“机器人通过复合传感器识别建筑废弃物的类型,根据物料性质和大小,分拣出13-15种类别,方便有针对性地展开资源化利用。”杨英健介绍,这条年处理30万吨装修装饰垃圾的处置生产线今年5月正式投运,采用全球领先的AI人工智能分拣技术,是国内第一条自动化、规模化处理建筑(混合)垃圾的生产线。
“这一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处理建筑垃圾将达130万吨,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再生利用率超过90%,有望彻底解决武进区包括常州市部分区域装修垃圾围城困境。”武进区城管局局长金旭兵介绍,通过夯实收运链、打造无缝监管线、在终端变废为宝等方法,武进已实现建筑垃圾闭环式管理。
今年6月,武进区推出江苏省首个住宅小区“箱体式建筑垃圾收集点”,居民可将建筑垃圾直接投放至箱体内,从源头上避免二次装运和噪音、扬尘污染。政府还与市场合作,将建筑垃圾制成再生砖,率先在全省实现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去年至今年5月,武进区共处置建筑垃圾33.6万吨,生产标准砖1亿块,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率超过85%。
这些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不仅应用于常州及周边城市的市政、交通等工程中,而且还漂洋过海进入“一带一路”沿线3个国家,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工程、肯尼亚的内马铁路工程等,都铺装着来自常州绿和公司生产的建筑垃圾再生砖。
常州市城管局副局长杜彦介绍,继武进区后,新北区还将建设建筑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基本满足市区建筑垃圾的全量处置需求。
江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无论是设施数量、处理规模还是技术工艺,当前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不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项长期系统化工程,有待破解的难题还有很多。
苏州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长汤以成直言“销不畅”的困境。“建筑垃圾企业运行几年来,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再生产品的出路。它的成本比天然材料高,没有很大竞争力。如果销路一直不畅,再生产品会面临停止生产的命运。”
扬州市城管局副调研员郭家驯也透露,当地建筑垃圾处理厂在生产经营工作中还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原料明显供应不足。
泰州市城管局支队长董同成则表示,当地建筑垃圾处置“消化不良”,目前运行的七八家企业建筑垃圾处置规模小,无法很好处置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
各种矛盾制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效率。记者采访获悉,江苏省建筑垃圾处理成效全国领先,但区域间不平衡较为明显——超过一半的设区市尚未配套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少数城市建成的简易资源化利用设施,环保不达标,存在关停取缔风险。少数城市还存在建筑垃圾运输不规范、随意倾倒的现象,影响人居环境。今年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和“清废行动”中发现的垃圾堆放点,近一半是建筑垃圾,其中大部分是随意倾倒形成的。
据分析,由于运输处置成本高,大多数建筑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被临时堆放或者填埋处置,导致正规的资源化利用设施“吃不饱、吃不好”,加之缺乏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和使用标准,有效的补贴和保障政策尚且缺乏,使得再生资源化产品市场推广难。
根据《江苏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今年全省将有30座建筑垃圾处理项目,新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150万吨/年;到2020年,13个设区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面建成。
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宋如亚表示,江苏省将强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筑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和收费管理等政策制度,为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鼓励各地主动突破,强化财政、税收、土地、环评等政策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为核心,规划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园区,推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宋如亚建议,各地要使用专业密闭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施全程监控,实现建筑垃圾的定时间、定线路运输和定地点规范处置。要进一步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严格查处抛撒遗漏、随意倾倒等违法违规行为,防止违规运输处置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