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青岛探索建筑垃圾治理新路
作为全国首批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之一,山东省青岛市在建筑垃圾治理实践中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制保障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资源化利用市场思维、创新性融入“城市双修”理念,不断探索建筑垃圾治理方式。
完备的法制体系是基础
各地发展阶段、建筑垃圾特性不同,照搬成型的法规制度往往会造成“水土不服”,在治理实践中,青岛是国内较早启动建筑垃圾管理行业立法的城市之一。现有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条例》1部、地方政府规章《青岛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1部,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形成“双法规”制度体系的城市。
另外,建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备案、企业生产经营备案、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建筑垃圾处置收费、运输成本指导价制度、建筑垃圾运输纳入工程施工招投标监管、属地管理行业考核”等10余项制度规范,搭建起“以双法规为主导,制度规范为补充”的建筑垃圾管理法制保障体系,为做好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力的政府主导是关键
建筑垃圾治理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公安、环保等多部门职能,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才能形成监管合力。青岛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公安等11个部门和各区市政府为成员的治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各区市也相应成立了属地治理工作机构,对跨部门、跨行业的治理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实现高效领导、稳妥推进。在居民装修垃圾处置环节切实加强政府有益经验探索。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府主导开展居民装修垃圾统一收运处置试点,全区装修垃圾电话预约收运,由专业公司采用建筑垃圾协同处理方式处置,用于生产再生建材、骨料等产品,区财政部门按照每吨55元的标准核拨处置费用。“乱倒垃圾的少了,城市更加干净了”,这是西海岸新区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灵活的市场思维是动力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政策引领、行业推动、贯通产学研用链条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筑垃圾治理环节,特别是在资源化利用环节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编制完成《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布局规划》,主管部门通过政策上门、服务上门、信息上门等措施,努力呵护、积极培育健康有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生产、销售、使用市场。目前青岛市备案设置的29家资源化利用企业全部为民营资本,2018年以来,已累计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4212万吨,节约占用土地4000亩,实现产值约27亿元。
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多家建材再生企业从单一的石材加工销售小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当前,由相关企业自筹总投资额1.7亿元的500万吨建筑垃圾处理园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项目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综合科研开发、机械制造、仓储物流等多功能为一体,该项目也综合考虑了装修垃圾协同处理项目,今年年内投产运行,建成后可解决青岛市主城区建筑垃圾处置难题。
可持续的城市双修是目标
一般认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投入大、无造血功能、政府负担重,难以为继,但青岛市将建筑垃圾治理创新性融入“城市双修”工作,通过政策引领、典型带动,对全市范围生态修复点排查梳理,推动建筑垃圾治理协同高新区废弃虾池、盐场、崂山区损坏山体、平度市矿坑等生态修复项目,实现了政府少拿钱甚至不拿钱搞生态修复,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环保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梨沟山上,建筑垃圾实行精细处理,从头到尾,产品实现了多重利用。”据相关企业负责人介绍,建筑垃圾和尾矿碎石经过动筛、破碎、分选,绝大部分转化为大小不一的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用于建材生产,剩余的废弃渣土因为透水性好,大部分用于矿坑回填或是矿坑修整 (建设水库),少部分则与营养物质混合,成为栽种植被的好材料。在其他企业“不受待见”的水泥砖块也是好东西,通过合理的配比可以替代三合土成为道路垫层,配合回收而来的废旧沥青建成环保路,供载重车辆运输使用。合理的产品结构让梨沟山山体恢复的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山体恢复治理已经回填550万立方米、植树70余个品种,植树和草本植被总计400余万株,绿化率已达到85%。园区已建成马术俱乐部、房车露营体验基地、采摘园等,未来规划还将滑草场、攀岩、矿坑酒店等旅游配套项目纳入,因地制宜打造高端休闲、运动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价值。
展望未来,青岛市将以“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和开放型”发展为目标,继续加强建筑垃圾治理,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筑垃圾治理“青岛经验”,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