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2022年底,成都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

时间:2021年08月09日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

2022年底,成都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

  通过建筑垃圾(沙石)收运出信息化监管平台,郫都区在建筑垃圾运输环节实现了“云监管”

  在郫都区郊外的一个工厂内,建筑垃圾在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工艺技术后,进行分解再生产变成混凝土或彩色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由一辆辆混凝土大货车装上运走,重新利用在建筑中,彻底实现变废为宝,将建筑垃圾最大程度减量化、资源化。

  记者了解到,近日,成都出台《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点击查看文件),提出到2022年底前,要新建2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市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

  云平台监管,防止车辆乱倾倒建筑垃圾

  在郫都区,建筑垃圾统一运到郊外的工厂内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经过除铁、风选、破碎、筛分等多道工序后,废钢筋等金属可以再加工,废竹木材用来做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用来砌筑砂浆或者制作铺道砖。

  如何确保各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都运到这样的工厂呢?在建筑垃圾的运输环节,对建筑工地、运输公司的监管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了‘郫都区建筑垃圾(沙石)收运出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车载智能终端、电子围栏、场地监控以及使用无人机巡查等方式,进行‘云监管’。”据介绍,这个平台设置的电子围栏,可以防止车辆到其他区域倾倒建筑垃圾,乱倾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得以大大降低。

  据了解,郫都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处置规模达320万吨/年,加上分布在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地的其他的8个资源化利用项目,成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处理规模已经超过900万吨/年。

  为规范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都已建有21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和消纳场所。

  资源化利用,成都探索建筑垃圾“零排放”试点项目

  近日,成都出台《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源头减量、分类处置、资源利用、循环发展、排放收费、处置收益,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推动城市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见》称,要科学选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布局移动式资源化利用设备和工厂式建筑垃圾处置厂。完善再生产品市场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据初步估算,成都每年大概有1000万~13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产生,资源利用率仅为30%左右,导致消纳场所不足。因此,成都提出,到2022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450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50吨。全市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全面建成,全市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80%。

  成都明确要完善建筑垃圾的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建筑垃圾处置企业采用联合体投标或分包的方式,承担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和利用等处置工作。鼓励建筑垃圾处置企业延伸产业链,取得相应资质后,全过程参与工程拆除、建筑垃圾收集与资源化利用各环节,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模化、高效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新型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成套装备研发,探索开展建筑垃圾“零排放”试点项目建设。

  推动源头减量,鼓励采用BOT模式加快项目建设

  为推动源头减量,在规划阶段、立项阶段、施工阶段和拆除阶段均进行严格管理。比如,设计阶段,优先选用再生产品和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成品住宅,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阶段,采用先进工艺;拆除阶段,鼓励通过使用移动式资源化利用设备,就地资源化利用。同时,鼓励各类工程项目在满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就近利用建筑垃圾,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明确,建筑、装修垃圾不能混入生活垃圾中。对此,要求物业要引导业主做好房屋装修垃圾的分类和堆放。此外,要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引导社会资源化利用设施、政府主导承载托底型消纳(填埋)场建设,补齐成都市建筑垃圾处置工作短板。

  鼓励采用PPP、BOT模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市建立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平台,及时公布建筑垃圾产生位置、种类、数量、运输、处置等信息,按就近原则调度区域内建筑垃圾产生与处置的平衡,逐步建立全动态、全链条、闭合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制度。构建建筑垃圾管理市场诚信体系。

  (编者注:文中部分数据有误,请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建筑垃圾管理 强化建筑垃圾污染防治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21〕76号)为准。)
(作者:李霞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