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绍兴无废城市建设:用好建筑垃圾 开发“城市矿山”
泥浆制成干化土,宕渣拆除料制成土和石子,沥青拆除料制成再生沥青……在浙江省绍兴市,每一种建筑垃圾都摇身一变,成为市场紧缺的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产生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规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
春满瓜渚湖
在“无废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绍兴市不仅把建筑垃圾管起来,而且还用起来,消减了废物,增加了资源,一减一加中,开发出蕴藏丰富的“城市矿山”,营造出城市绿色发展的新空间。
稀缺的填埋场
刚出高铁绍兴北站,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
近年来,绍兴市把握大城市发展机遇,提出“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城市建设与改造不断深入。尤其是这两年,紧抓亚运契机,在道路交通网络、赛事场馆、旅游商业综合体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绍兴市城市建设迎来又一波高潮。
绍兴市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提出“让建筑固废成为城市的矿产资源”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轰轰烈烈,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无废办”)高级工程师孔维泽告诉《环境经济》,据初步统计,绍兴市区2021年产生的工程渣土总量将达2681万立方米。仅市区目前修建的4条智慧快速路,在道路拆除过程中就会产生600万吨建筑垃圾,“如果以传统的堆积填埋方式处置,按自然堆高5米计算,填埋占地面积需要近千亩!”
开启“无废城市”建设之前,绍兴市区的工程渣土、废弃泥浆以工程回填、固化回填为主,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工程量不断增长,监管能力和相对不足的处理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市本级重点项目预计消纳处置缺口超过65%。
“之前没办法处理,很多企业和个人就偷埋偷倒,带来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我们监管能力有限,非常头疼!”绍兴市生态环境局上虞分局土壤科科长叶静静说,为了处理建筑垃圾,绍兴市在滨海新区、上虞区分别建设了两个消纳场所,“老填埋场容量有限,但是我们肯定不会再建新的填埋场。现在土地非常宝贵,舍不得!”
“以前的老方法就是填埋。”叶静静认为,一定要转变观念,“如果能变废为宝是最好的。”
把“困难户”全流程管起来
建筑垃圾量大面广,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督察专员钱进告诉记者,为了真正把这个“困难户”管起来,绍兴市积极探索,助力“无废城市”建设,走出一条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之路。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绍兴市从建章立制出发,为建筑垃圾的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出台《绍兴市工程渣土(泥浆)处置管理办法》,建立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监督、资源利用”的管理机制。钱进认为,《办法》对工程渣土(泥浆)产生、运输、消纳、利用等各环节分别作了相应规定,而且根据《办法》设立绍兴市工程渣土(泥浆)处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6个区县(市)成立相应的渣土(泥浆)办,实现全市一盘棋,确保了管理工作的同步推进。
出台《绍兴市工程渣土(泥浆)处置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工地设施标准和渣土(泥浆)核准手续办理。出台《绍兴市工程渣土(泥浆)运输企业信用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工程渣土(泥浆)运输企业资格标准,年度考核未满60分的企业,将被强制清退出渣土企业准运库。出台《工程渣土消纳场所备案指导意见》,规范消纳场所标准。出台《绍兴市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提出“减量化和资源化优先、无害化为基础”的总体要求。出台《绍兴市建筑泥浆渣土处置领域联合执法机制的实施意见》,常态化落实联合执法模式。
据统计,全市共有渣土(泥浆)运输企业106家、运输车1968辆、在建工地2000余个。要实现对这么多对象的有效监管,原有“人盯人”的方法肯定不行。
不能让“人管事”,要让“事管人”。绍兴市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俞永强介绍,绍兴市提升监管职能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水平,搭建渣土泥浆监管平台,实现全市渣(土泥)浆从源头产出、过程运输到最终消纳处置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依托大数据中心做到全市工程渣土处置管理数据全归集,跨部门数据融合共享。通过视频监控、车载定位、车辆识别,对出土工地、运输车辆、消纳场所等进行实时监测、即时预警、动态监管、联动处置,为建立可控可防的长效管理机制夯实技术基础。
“贵公司在地铁凤林路站开出的渣土车涉嫌‘带泥上路’,运输路线也存在偏差,请尽快查明原因。”在越城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渣土管理系统”发出的报警信息立即联系运输车辆所属企业,并下发整改通知。
“今后,执法人员可通过系统存储的渣土车历史行驶轨迹和相关数据,对违规运输行为进行相应处罚,有效解决以往‘执法者追着违法车辆跑’的困境。”绍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公用事业监管处处长王建强开心地说。
监管的同时,绍兴市还特别注意做好服务和宣传。工作人员走访渣运企业几百次,帮助企业解决渣土运输审批、车辆租借等问题上百件,先后十余次深入轨道交通、城投集团、镜湖开发办等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一线开展政策宣讲,有效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来到位于绍兴市上虞区的绍兴市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巨大的厂房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标语:“让建筑固废成为城市的矿产资源”。
一边是大量建筑垃圾无法处理的苦恼,另外一边,却是传统的建材资源严重紧缺。
绍兴市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挺介绍,砂石等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工程建设进度的瓶颈。以传统路基填料宕渣为例,根据近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测算,绍兴市每年宕渣需求缺口在800万立方米左右,砂石材料等也供不应求。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把建筑垃圾变成资源”这样的愿景源于理念的变化,更得益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底气和信心。
“南方土建施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地基打桩的时候会产生大量泥浆,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泥浆资源化利用之前较为传统粗放,没有解决扬尘、拌和不均等环保和工程质量问题。”朱挺介绍,城投再生资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使泥浆干化土含水率控制在30%以下,生产出替代宕渣等的再生填料。
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甬绍兴段)孙端互通工程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一段垃圾回用的“绿色工程”。泥浆干化稳定土这种绿色建材路基填料在此项目中的总使用量超过10万立方米,绍兴市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已累计供料17万吨,完全满足技术质量要求。
在投资6000万元、占地100余亩的绍兴市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资源化基地,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泥浆池几乎贮满了从全市各地运来的泥浆。这些泥浆在密闭的厂房内脱水、干燥、固化之后,在高大的仓库内堆成几座小山。干燥后的泥浆干化土松软、细腻,颗粒均匀,丝毫不亚于优质的宕渣。而且厂内搅拌工艺受天气影响小,也大大降低了扬尘污染。
朱挺介绍,公司已建成年处置废弃泥浆300万立方米、资源化利用各类渣土100万立方米的产业基地。截至2021年8月,已累计推广稳定土系列再生产品应用项目20余个,应用量达到100余万吨。
随着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绍兴市发布了首个《废弃泥浆干化土在路基中的应用技术指南(试行)》,填补了全省乃至全国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行业标准缺失的空白。随后,绍兴市首个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领域地方标准《废弃泥浆再生利用规范》发布,细化废弃泥浆处置再生利用各环节的规范要求。
对于市场前景,朱挺非常看好:“企业购买宕渣的话,每方要130-140元,而购买我们的泥浆干化土每方只需要100元左右。”朱挺介绍,项目第一年就实现了营利,现在每年净利润达到1500-2000万元。
对于建筑泥浆的再利用不仅解决了绍兴市大量建筑垃圾无处堆放的难题,还解决了宕渣等传统建材资源短缺问题。测算认为,变废为宝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以每年可资源化利用废弃泥浆300万立方米(400万吨)为例,可节约矿产资源180万吨、节约堆放土地至少600亩、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5.2万吨。
上虞城市资源再生利用绿色综合体项目的厂房内,装潢装修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园林垃圾,依次通过不同的上料口进入筛选设备,有效分离出渣土、轻物质、废旧金属等。
负责项目运营的绍兴市上虞环集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经理徐能告诉记者,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轻物质送去焚烧,渣土经过破碎后生产出不同粒径的再生建筑粉料和骨料,用于制作再生砖。“这套工艺下来,基本实现100%的建筑垃圾资源化。”
而且,所有产线均采用输送带全密闭输送,并配备高密度的自动化喷淋抑尘系统,站在玻璃窗外,丝毫感觉不到里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而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多个监控屏幕,可实现一键启动、远程操控。
“系统运行非常好!”徐能表示,项目设计能力为500吨/日,每天制砖22万块,综合来看每年可节约建筑垃圾处置费用近3000万元人民币。“我们下一步还计划把填埋场里的建筑垃圾都挖出来处理,还填埋场绿水青山!”
与之相似,嵊州市年处置65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一体化生态工厂项目,目前年产再生骨粉料达58.5万吨、水泥稳定碎石10万立方米、非承重混凝土多孔砖6000万块、混凝土标准砖6000万块。
建筑垃圾产生与建设项目,又被回用于建设项目,在绍兴,建筑垃圾实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夜再生。
绿色建筑实现源头减量
2014年5月,绍兴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地区”,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双试点”城市。2017年11月,绍兴成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绍兴市建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业也成为绍兴市举足轻重的重要支柱产业。
伴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深入,“无废”理念渗透进各行各业,绍兴市的建筑业也开始谋求源头减量,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快速路建设所需的立柱、盖梁和箱梁等预制构件从该生产基地源源不断运出,像搭积木一样建设高架。2019年10月,投资4亿元建成浙江省首个市政装配式预制构件产业基地,开启了绍兴市交通路网高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建设模式。
上虞城市资源再生利用绿色综合体项目内,中央控制室可以直接到每个工序的情况
据介绍,较之于传统的施工建造模式,工业化建造模式从源头控制了建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影响,可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工程垃圾70%,减少水资源消耗2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50%,模板模具重复利用率提高50%,施工现场工序的减少还可以有效控制扬尘。住宅全装修相对于传统毛坯房交付,可实现主体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整体可减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
为了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绍兴市出台《绍兴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按目标分区、政策单元明确各单元用地的装配式建筑、住宅全装修以及绿色建筑等级等控制性指标。同时,率先出台《关于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绍兴的大力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绍兴市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超过30%。
通过政策引领,绍兴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红利逐步释放,已成功培育6家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家浙江省建筑工业化示范企业,12家浙江省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36家已投产产业化基地。建筑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快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将建筑行业从传统的“建造”推向“制造”,进一步擦亮了绍兴建筑强市的金招牌。
对建筑垃圾进行全面资源化利用,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无废城市”的必然要求,但是钱进认为,绍兴市还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要跳出‘就固废抓固废’的固有思路,通过科技提升实现源头减废,这样才能占据建筑垃圾治理的制高点。”